对靶施药机器人精准识别杂草、温室搬运机器人负重穿梭避障、无人机俯瞰稻田观测农情——前不久,在德清县举办的2025年首届全国智慧农业创新大赛上,这些充满“未来感”的场景一一变成现实。
大赛瞄准除草、搬运、巡田这3个农业生产中最具体、也最耗人力的环节,把田间农活搬进赛场,以实操比拼见线支队伍报名。各路高手同台过招,一系列智慧农业“黑科技”集中亮相,让传统农田瞬间“潮”了起来。
赛场内外,湖州广袤田野正在悄悄“进化”。走,一起去看看湖州农田是怎么“思考”的!
大赛上,南浔数字农业产业研究院的“空天地一体化平台”拿下巡田无人机赛道第2名。这折射出南浔区智慧农业的蓬勃发展形态趋势。眼下,一场“低空经济+农业”的创新实践正在南浔火热上演,传统农耕画面被彻底颠覆。
“土壤含水量数据已同步至云端,5分钟后精准灌溉方案就能生成。”位于南浔区双林镇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内,一架遥感无人机在10多公里外研究人员的远程操控下,正进行土壤水分监测。同一时间,一架架T-70无人机如银燕掠过金色稻田。随着系统指令下达,多旋翼无人机依次升空执行测绘,固定翼机型则携带光谱仪展开大范围巡田。
在南浔区数字农业产业研究院,技术发展部负责人杨其其指着电子沙盘向记者介绍,单个机巢可覆盖半径5至7公里区域,各项农业数据被转化为三维热力图实时传回。目前,空基平台已累计采集1.2PB农业数据,构建的“空—天—地”体系让每块田都能获得天基扫描、空基细查、地面验证三重诊断。
记者采访时,恰逢一片区域呈现异常纹理和高度变化。系统随即自动识别出该区域发生大面积倒伏,触发警报、一键调度、无人机出巢……很快,一份精准的《倒伏面积与程度确认报告》生成并上传。从发现倒伏到完成面积确认,全程不超过半小时。“依据这份报告,保险查勘人员无需再耗时耗力人工丈量,可快速完成查勘与损失核定,为农户启动理赔绿色通道。”杨其其说。
这一“空天对话”场景背后,是南浔区强村富民集团与浙江大学团队合作构建的“天基扫描普查、空基细查建模、地基验证执行”三维闭环体系:北斗卫星提供全域作物长势初判,遥感无人机完成厘米级建模,地面126类传感器实时校准数据。“目前已建成4个智能机巢,年底前将达到9个,形成15分钟响应圈,实现全域覆盖。”南浔区强村富民集团表示,无人机将根据任务类型自主切换可见光、高光谱等7种载荷,在农情监测、灾害查勘、保险定损等场景中实现“一机多能”。
从广袤田野的无人机蜂巢到研究院的农业大脑,科学技术创新正重新定义“精耕细作”的内涵。低空经济与沃野田畴的深度耦合,不仅催生了“云端种地”“算法施肥”等新农艺,更推动湖州农业生产关系向现代化深刻转变。
映入眼帘的不再是传统鱼塘,而是一排排圆形养殖桶。在这里,智慧农业不是遥远的概念,而是看得见、摸得着的现实:30立方米的圆桶,产量竟能超过一亩传统池塘,土地利用率实现“几何级”跃升。
德清县农业高新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晓东笑言养鱼也可以很“智能”,物联网传感器就像不知疲倦的“数据哨兵”,24小时实时捕捉水中每丝变化;AI算法则化身超级“养鱼管家”,依据数据动态调温、增氧,给鱼儿打造一个“五星级”的家。
养鱼人最怕鱼生病,一病往往传染一窝。沈晓东介绍,现在系统能提前72小时预警疾病风险,实现“未病先治”,让养殖更聪明、更安心。这背后,是大数据和AI在精准“把脉”。系统通过持续分析水质波动、鱼类摄食与活动行为等细微变化,与疾病模型库进行比对。一经发现异常趋势,即便鱼儿还没表现出症状,系统也会立即报警,并推荐增氧、调节pH值或施用特定益生菌等干预方案,将病害扼杀于萌芽。
掌控所种所养的动植物时下状态,老农人靠经验、凭感觉,而新农人更期待一部手机搞定一切。近年来,我市在智慧农业领域不断深耕,探索日渐成熟。
在德清县莫干山“菌工厂”共富基地里,金耳菌生长调控模型让生产摆脱了季节限制,全过程能耗精准可控,实现年生产菌包120万个、金耳菌鲜品250吨的稳定产出。在浙江莲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万头湖羊基地,AI视觉识别技术能在3秒内锁定采食异常或临产的母羊,系统自动向饲养员手机推送警报。
智慧农业说来炫酷,对农户来说,成本始终是关键。目前,我市多地正探索全域数字化模式,这比农户单打独斗成本更低。例如南浔区通过“政府搭台、公司运营”,实现全域数字化覆盖,综合节本增效每年超过700万元。
智慧农业并非简单叠加技术,而是信息技术、AI与现代农业深层次地融合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,必须强化协同联动。它不仅重塑农业未来格局、升级生产体系,更从本质上提升农业生产效率。
我市将智慧农业作为破解“谁来种地、怎样种好地”的关键抓手,以高标准农田为“核心舞台”,让物联网、大数据、智能控制、卫星定位等“新农机”挑大梁,推动先进的技术全面融入农机升级、精准作业与田间管理。在此过程中,注重系统协同,将智慧农业建设与“多田套合”、农产品加工培育、种业振兴等深度融合。
“多田套合”是智慧农田的根基。我市多部门协同发力,推动“田成方、渠成网、路相通、沟相连”,构建起“金字塔型”农业空间格局。全市“多田套合”率已从2023年的73.92%提升至目前的88.35%,稳居全省前列。
不仅如此,育种工作者正从源头发力。市农科院党委专职副书记吴刚指出,传统杂交育种如同“开盲盒”,依赖经验与运气。而数字科技的赋能,明显提升了育种效率与精准度,“常规育种+生物技术+大数据+人工智能”的育种新格局正在形成。
“大模型加持下,育种正从‘驯化物种’转向‘驯化模型’。”吴刚表示,未来育种专家可依据科研积累与市场需求,设定产量、品质、抗病性等关键性状权重,大模型即可生成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。
据了解,市农科院团队已着手为我市部分特色果蔬和粮食构建模型。目前,每类作物已完成上百个品种的数据录入,并同步开展亲本推荐、杂交优势预测等功能验证。
除科研院所外,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也在育种赛道上加速前行。如湖州咩咩羊牧业等企业已在各自领域搭建数字化育种平台,跑出育种“加速度”。
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研究员聂鹏程表示,湖州智慧农业步伐较快,走在前列,但仍面临基础设施滞后、数据质量不高、“智慧”人才紧缺等挑战,亟需激发各类主体积极性,多措并举突破发展瓶颈。
上一篇:厦门金旅:新能源客车领跑者
下一篇:能源植物种植产业需要更系统的举措
©2022 火狐直播app官方网址 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08101754号-6 Sitemap.xml 总访问量:12449940